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探索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国家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核心支撑。工科院校以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肩负着培养拔尖人才的时代使命。如何有效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等方面下功夫,跳出传统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研究生发展实际的实践路径,进而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要摒弃传统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创新,形成高效协同的跨部门工作机制。组建由研究生院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参加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全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协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协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案例开发、师资培训与优化等工作,确保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目标一致、步调协同。
高效协同的跨部门工作机制离不开明确的责任分工与制度保障。一般由研究生院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并进一步细化学分要求与考核要求;由各二级专业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课程建设;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将课程思政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教师教学评价等。通过跨部门工作机制的展开,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的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育人合力的形成,离不开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围绕跨学科学术教学共同体建设,努力尝试开设工程伦理、科技史与创新精神等课程,打造人文社科老师与工科老师同台授课的新格局,进而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深化研究生的认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视野。这一情境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又有力地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系统开发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的课程思政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前沿动态与行业典型事迹,组织业内专家、一线科研工作者、一线授课教师,共同编写工科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案例选题要包括但不限于“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等主题,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感染研究生、引导研究生,使他们主动去理解和把握专业知识蕴含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聚力解决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表面化”问题。贴近研究生实际、贴近专业实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与研究生思维习惯,以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互动性较强的方法,引导研究生积极展开讨论、辩论,积极开展案例分析与模拟设计,在深入体会科学精神、工程伦理与职业责任的同时,持续强化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大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打造智慧思政课堂,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再现重大工程情境与场景,让研究生沉浸式体验中国科技发展进程;借助DeepSeek、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构建课程思政对话系统,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即时性的学习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赋能,将有力推动抽象价值观可感知、可交互,进而提升课程思政自身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与优势,组织编写本学科发展历程读本、工科杰出人才传记、重大项目研究纪实等系列读物,将其纳入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读文献或重要参考材料。这些系列读物既记载了技术突破历程与重大工程成就,也深刻呈现出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主动而为、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从而引导青年研究生积极投身自主创新的时代洪流。
大力开设“学科史与科学精神”“工程伦理与职业规范”等凸显工科院校特色的专题模块或课程。邀请资深科学家、一线工程师、优秀科研工作者走进教室,分享自身经历的价值抉择与伦理研判,以第一视角、在第一时间呈现国家在关键领域如何攻克“卡脖子”技术,引导青年研究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何为科学家精神、何为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
以学科历史展览、科技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工程现场教学等实践形式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增强青年研究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组织青年研究生参观高铁制造基地、中国商飞总装制造基地、航天发射中心、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切实感受科技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与精神力量;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参与科技史口述项目,通过采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学科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助于引导广大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过程评价,往往要侧重于教学目标是否聚焦价值引领、教学内容是否呈现思政元素、教学方法是否做到有机融合;对于学习效果评价,往往要侧重于以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研究生交流与访谈等形式,全面掌握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与变化;对于育人成效评价,则是立足长期跟踪,结合毕业生质量与其职业发展,全面评估课程思政对青年研究生的长期影响。评价结果将是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与依据。
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校二级单位绩效考核与教师职称评定。对于表现突出的团队与教师,将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职业发展中予以体现。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优秀案例评比、典型经验推广等形式,持续增强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就感、荣誉感与获得感;通过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大胆创新,努力营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实施和保障。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聚力支持教学研究、师资培训与资源开发等具体工作;大力推进在线平台建设,全面展示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优秀课程思政实践案例;深化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通过定期举行工作坊、沙龙等形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稳定的投入机制与资源支持系统是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与长效发展的根本保证。
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事关教育发展长远、事关教育事业全局、事关学校中心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机制、教学内容与方法、资源保障等各个维度予以全面创新。只有如此,方能推动课程思政实践不断优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向深入、取得实效、达成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本文系研究项目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科产教协同的领军型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YJG2410〉阶段性成果,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工科高校加强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研究”〈SZ20190219〉研究性成果)